Search

馬太效應

來自聖經,現多反應經濟、社會學等領域

回到「馬...

  • Share this:

馬太效應

來自聖經,現多反應經濟、社會學等領域

回到「馬太效應」的名稱緣由,來自聖經中馬太福音的故事。一位貴族要遠行,臨行前把三個僕人找來,每個人根據其能力不同、給予5,000兩、3,000兩、1,000兩銀子去經營生意。

及至貴族回來,發現前兩者都獲利翻倍,只有第三個僕人,把錢直接埋到的地底下、絲毫未善用,這時貴族獎賞前兩位僕人、嚴懲第三位僕人,馬太福音的結尾是,「因為凡有的,還要加給他,叫他有餘;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。」

雖然故事原先的寓意,是要人珍惜資源、在職場崗位上勤勞以對。但半個世紀以來,馬太效應被陸續應用在經濟學、社會心理學、教育等領域時,強調的是「富者愈富、貧者愈貧」的現象。

更宏觀一點來看,「馬太效應」原理,影響整個社會選擇過程,導致產業、世代間的資源和人才過度集中化。

馬太效應如何影響大眾
科學界的馬太效應,會讓研究成果愈多的人愈有名,成為所謂的「學術權威」,但同時間壓縮其他同樣專業、卻知名度不足的人申請研究經費、被外界肯定的機會。

在教育界的馬太效應,則讓識字能力不足的學生因為識字困難,造成每日閱讀量少,導致與一般識字量學生的閱讀表現差距愈來愈大。

把學術界的「馬太效應」拉大到國與國之間,台灣一年政府編列的科技發展經費,還不到美國史丹福大學和加州柏克萊大學兩所學校一年經費的總和。若再加上數十所此類名校、許多國家級研究院,台灣和美國的科技研究水平要拉近,就更困難了。

金融業也可印證「馬太效應」的影響。
在股市中,常見強勢股強者恆強,弱勢股弱者恆弱。
也就是行情看漲的股票,會愈升愈有需求,變成從頭漲到尾的飆股(台積電),相反地,如果你手中持股在大多數股票都還很強的時候就率先下跌,就可能弱者恆弱,導致股票價格背離基本價值而暴跌。

在科技業,先進國家能夠開發出更有效率的工具,進一步縮短了開發新產品或新工具的時間,循環累積,就把其他國家遠遠拋在後頭,難以迎頭趕上。
例如矽谷一路在網際網路、互聯網、雲端運用、AI大數據上的新創能量,就是基於「馬太效應」原理。

結論:馬太效應看到的就是富者愈富、貧者愈貧,強者越強、弱者愈弱,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,公司的結構也是如此,尤其業務單位更名顕、得到奬勵的一定是優者、強者,而優、強者得到的光環越多、就如虎添翼、更加優、強,因此了解馬太效應的存在就要盡力譲自己儘快擠進優、強的行列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愛因斯坦說;『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。』這裡將顛覆你的思維,不一樣的思維,不一樣的人生。
View all posts